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纪念农经百年·卜凯论坛第1期顺利举办
  • 日期:2021-05-24
  • 编辑:岳志颖
  • 浏览次数:

纪念农经百年·卜凯论坛第1期于5月21日在学院706报告厅举办。此次邀请了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作题为“新模式、新业态、新主体——我国粮食稳定发展机制研究”的报告,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耿献辉教授发表讲话并对钟钰研究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报告由王学君教授主持。在此次报告上,钟钰研究员分享了他对目前粮食发展状况、粮食稳定发展内在机制和逻辑、政策体系建设的观点。

以下观点整理自钟钰此次报告分享:

一、钟钰研究员认为,粮食高质量发展站在新高点。

第一,中国粮食生产创造了世界奇迹,供给能力也大幅度提高。第二,粮食产业结构协调成效明显,发展协调性增强。比如外部化程度高、产业关联度广、消费势头快等。第三,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主产区优势逐渐显示。2018年主产区粮食产量合计达到5177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7%。第四,居民食物消费种类极大丰富,食物消费结构也得到改善。

二、关于粮食稳定发展的内在机制与逻辑,钟钰研究员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通过经营机制创新,把小农户逐步纳入现代粮食发展轨道。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要素流动。二是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变革为契机,赋予新型经营主体更大的经营权能。发展土地入股、流转、托管等经营形式,引入现代装备技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三是合作社可以引导农户科学种田,提升产量质量,增加种植收益,还可以通过开发多样化的经营服务,满足小农户不同的经营需求。

第二,通过产业融合和要素聚集优化资源配置,把粮食生产融入现代产业经济体系。一是可以利用综合种养一体化模式,实现农畜互补、要素循环,增加综合效益。二是专业精深加工模式围绕主产品及副产品深度加工,变废为宝,增值效益。三是三产融合模式带动产生了一批发展势头好的产业集群,以小生产博大市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第三,通过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让先进生产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比如,通过建立公共化的服务平台,实现农业技术服务的信息化、便利化;建立专业化服务公司,做到让利于民、互利共赢;建立综合性服务体,形成全程服务的“一条龙”。

第四,通过建设生产载体、打牢农田设施,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产量周期性波动。比如江西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办法、管理机制,提高了建设标准和效果。

第五,通过政治激励、政策倾斜,建立动力机制,解决农业主产区吃亏、农民吃亏问题。通过中央对粮食常抓不懈、对主产区和种粮农户进行政策倾斜,全国对粮食安全非常重视。目前中央和地方已经形成多种粮、种好粮、多存粮,贡献大、荣誉多、有实惠的粮食治理之道。

三、钟钰研究员认为要加快完善新时期农业政策体系。

一是“六稳”之前先稳农业。在挑战日益加大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中央进一步强调要做到“六稳”。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贯彻继续“六稳”之前,还应该强调“稳农业”。二是要坚守“一个目标”、打造“两个机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主的战略目标,打造农业(种粮)大县财政上不吃亏机制、农户经济上不吃亏机制,推动农业(粮食)主产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要推进农业主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构建中央政府向主产区转移、主销区向主产区转移的发展补偿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强农业大县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产业集聚,搞活农产品加工产业经济。

四是要精准发力保障农业生产者收益。包括“一个基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两种支持”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国产农机装备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三项补贴”是构筑农业补贴、信贷政策、保险政策“三位一体”的联动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