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纪念农经百年•卜凯论坛第4期精彩回顾:种源创新与产业发展
  • 日期:2021-06-12
  • 编辑:李芬
  • 浏览次数:

纪念农经百年·卜凯论坛第4期于6月11日下午在学院706报告厅举办。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喜林教授为我院师生做“种源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主题报告,副院长耿献辉教授主持报告会。

首先,耿献辉教授对侯喜林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向我院师生介绍了侯喜林教授丰富的个人履历以及突出的学术成果。

在报告的开始,侯喜林教授发表了其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使命的看法,并将其概括为农业与生活质量、营养与人类健康、资源与环境保护三点。侯喜林教授认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要努力解决全人类的“生存、健康、环境”问题,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健康地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这三个使命也一直贯穿在侯喜林教授的研究中。

侯喜林教授的报告围绕着“不结球白菜优异种质创新及系列品种选育”展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的种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优异的基因也可以改变世界。侯喜林教授强调,我国拥有14亿人口,必须重视农业种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

侯喜林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带头研发的不结球白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结球白菜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在全国的栽培面积已由2005年的53.33万公顷上升到现在的133.33万公顷左右,提高了2.5倍,已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蔬菜物种,在蔬菜周年生产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结球白菜因其生长快、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备受青睐。南方俗语“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就是其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的真实写照。

南京农业大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起源于中国的不结球白菜进行了系统研究,拥有1000余份种质资源,为新种质、新材料的创制和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侯喜林教授团队针对生产中因病害、热害、冻害导致的产品质量下降问题展开研究,通过雄性不育新种质的创建克服了低温下植株黄化等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并提高了单株种子的产量。“矮抗5号”、“矮抗6号”、“暑绿”新品种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其余品种和组合均通过鉴定,在不结球白菜优异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做出了贡献,做到了夏有“暑绿”,冬有“寒笑”、情人节有“黄玫瑰”,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

整场报告会持续两个小时,侯喜林教授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人文精神打动了在场的同学,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报告结束后,侯喜林教授还给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发放了一包“黄玫瑰”的种子,并期望同学们在人文社科研究中与自然学科结合,更加快速精准地将对人们生活有益的新产品推向市场。

嘉宾简介:

侯喜林,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不结球白菜遗传改良岗位科学家,江苏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体系首任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被聘任为Horticulture Research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园艺学报》、《长江蔬菜》副主编。南京农业大学蔬菜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科技贡献特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