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农经百年·卜凯论坛第5期于6月18日晚上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举行。德国哥廷根大学于晓华教授为我院师生做“The Costs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Germany”的主题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耿献辉教授主持。
首先,耿献辉教授对于晓华教授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于教授的个人简介及学术成果。
报告开始,于晓华教授首先引出了“绿色农业”的定义。于教授认为绿色农业包括减少化肥、减少农药、减少除草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水土流失、更多的环境保护、更多的生物多样性、更多的有机农业等。于教授围绕“绿色农业,”并结合德国现状分享了他的一些观点。绿色农业有利于农民,但成本巨大,因此备受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很常一段时间内,绿色农业仍将是全球化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农业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粮食(饥饿)问题阶段。此时经济不断发展,粮食需求增加,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粮食生产不足,这一阶段重点是解决饥饿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农场(农业结构调整)问题阶段。作为典型的马尔萨斯经济,农业发展依赖于土地且呈现线性发展模式,而工业是典型的索洛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农业占GDP的比重会急剧下降,进一步带来农民的相对贫困。这一阶段主要是减少工农收入差距、减少城乡差距。第三阶段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解决粮食供给和收入保障问题后,“绿色农业”的需求应运而生,大家更多地关注农业的多面功能问题、健康和营养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区域平等问题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接下来,于晓华教授介绍了2020年欧盟 “在绿色化农业”背景下对现行农业政策改革提出的三个方向:一是为农民提供更公平、更稳定的经济未来;二是设置更高的环境和气候标准;三是保障农业在欧洲社会的“心脏地位”。欧盟通过采取交叉合规政策工具,将收入补贴和欧盟的一些标准如公共利益、动植物保护等联系在一起。规定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定管理要求,即无论农民是否接受补助都需要遵守的要求,包括公众和动植物健康、动物福祉和环境有关规定;二是良好的农业和环境保护条件,这主要针对接受补贴的农民,具体包括防止土壤流失、保障土壤基质和土壤结构、保障永久草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等。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欧盟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最后,于教授通过“德国肥料使用”案例分析了绿色农业在德国的推行情况。一方面德国肥料管制严厉,如对氮肥、磷肥等肥料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量、储存方式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德国地下水受污染,水质量和营养受到损害,因此为了避免欧盟的罚款,德国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新的肥料管制法。为了适应新的管制法,管理成本、生物能源工厂和农户发电成本也相应增加,同时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价格上升。
于晓华教授的报告生动而深刻,引起了师生们的热烈反响和深入思考,同学们也针对感兴趣的问题与于教授进行了进一步讨论,本次报告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
于晓华,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行为经济学;目前担任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Agricultural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副主编,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或客座主编;“非洲农业研究论坛”以及“中德农业中心”政策顾问,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客座或讲席教授;担任中国财新网、南方都市报特邀专栏作家;在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Land Economics、Food Policy、Agricultural Economics等主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